书法论坛

卓嘎、央宗姐妹: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

作者: 发布于:2018/10/26 17:47:08 点击量:

习主席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、央宗姐妹回信时亲切勉励:“有国才能有家,没有国境的安宁,就没有万家的平安。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,我们都要看好守好。”卓嘎、央宗和玉麦军民深受鼓舞,表示要——

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

■中国国防报记者 张和芸 晏 良 特约记者 李国涛

从日拉雪山上极目远望,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,有一个小小的村落,那就是西藏隆子县玉麦乡。

玉麦很大,大到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——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;玉麦也很小,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,只生活着一家三口——卓嘎、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。然而,这里的每一天,都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——卓嘎、央宗和家人坚守在这里,用半个世纪书写“家是玉麦、国是中国”的壮举。

2017年10月28日,习主席专门给卓嘎、央宗姐妹回信,褒奖她们爱国守边的行为,并“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,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,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、幸福家园的建设者。”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前夕,记者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,去探访那两朵绚烂的格桑花。

雪山高,国旗飘

新建藏式别墅上方、昼夜灯火通明的工地上、因房屋重建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顶……在玉麦,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最绚烂的风景。

国旗下,又一天。卓嘎收拾行李准备出山。老伴巴桑故意赌气:“你走了,家里的牦牛怎么办?”他是担心卓嘎恋上山外面的世界,不回来了。君问归期必有期,无论走多远,拉萨、北京;无论去多久,十天、半个月;无论路况多差,塌方、泥石流、积雪,卓嘎都会如期而归。家是玉麦、国是中国,放牧戍边才是她和妹妹央宗的情感归宿,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毡房才是她的家。

玉麦的第一面红旗就是在卓嘎和央宗家升起。

曾经,玉麦有几十户人家。解放军进藏之初,山外匪徒散布谣言,将大部分居民和牛羊裹胁出境,只有卓嘎、央宗的阿爸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。西藏和平解放后,共产党和解放军全面实行民主改革,桑杰曲巴一家和广大农奴一样翻身做了新西藏的主人,桑杰曲巴还成了玉麦的第一任乡长。

玉麦虽美,但自然条件恶劣,一年里半年雨半年雪,青稞长到齐腰高也不结籽,粮食全靠牦牛从山外驮进来,来回一次至少需要十多天,要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、跨过陡峭山谷、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。随着山外的日子越来越好,邻居们陆续迁走了,再后来,卓嘎、央宗的阿妈病死在外出寻医的牦牛背上,小妹妹也在暴风雪中夭折,全乡只剩下父女三人。但桑杰曲巴坚持留在玉麦,他说:“党和政府时刻把我们的冷暖记心上,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家园守丢了。”

家要守,日子却不平静。一年夏天,一群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,把该国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。桑杰曲巴被惹怒了,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爬上雪山拔下他们的国旗。此后,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自己的国旗,成了桑杰曲巴的执念。

57岁的卓嘎记得,那天,阿爸开会回来,带回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。以为阿爸要缝制新衣裳的姐妹俩兴奋不已,天黑了也不肯上床,围聚在阿爸身边。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,阿爸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,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,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。第二天一早,红旗升起在屋顶。阿爸让姐妹俩记住:“这是我们的国旗!有国旗的地方,就是我们的领土!”

像这样的国旗,桑杰曲巴一共缝了4面。此后放牧守边,一家人走到哪里,都把国旗带到哪里。

国旗在,家就在

卓嘎和央宗跟着阿爸,放牧巡边的脚步遍及玉麦的每一寸土地。

卓嘎记得,阿爸常说,“那是我们的土地、国家的领土。总没人去,就会被别人侵占。我们常去转一转,他们就不敢来了!”为此,一家人在冬季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。央宗记得,姐妹俩第一次跟随阿爸去仁措嘎山口巡逻的情景。那是1982年冬天,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、酥油茶和烧水壶,穿着厚厚的棉大衣、胶鞋,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。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,一路上山路蜿蜒陡峭,加之冬天雪厚路滑,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。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,他们只能在附近觅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。洞外寒风呼啸,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,轮流守护……这样的经历,在此后的日子里,渐渐成为日常。

1988年,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,卓嘎接过阿爸的班。又过了几年,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,伴随桑杰曲巴巡山的也换成了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。

2001年,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了,卓嘎和央宗搀扶着阿爸乘车走出了大山,切身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翻天覆地的新变化。返回玉麦,父女三人啥都没带,就买了100面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,每次放牧巡边,就把国旗插到边境线上。

也是那年冬天,桑杰曲巴走了。临终前,老人将全乡人叫到床前,交代:“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,更是祖国的土地,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……”

带着父亲的叮嘱,卓嘎、央宗两姐妹依旧带着国旗,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道上。

驻军某连中士吴江得向记者感叹两姐妹对国旗的深情:2013年夏天,卓嘎、央宗姐妹俩随官兵一起对某山口例行巡逻。在边境线上,卓嘎扛着国旗一步步爬上山顶,突然一阵狂风吹来,树干上的国旗被大风卷走,央宗当即顺着河道追赶国旗。追着追着,脚下一滑,跌入湍急的河水中,官兵追了近百米,才将其救起,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央宗全然不顾腿上血流不止的伤口,手里紧紧拽着国旗自语:“国旗在,家就在。”

因为爱这面旗,两姐妹对护旗人也格外情深。承担这一片区巡逻值勤任务的官兵都知道,卓嘎、央宗阿佳(藏语:大姐)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。巡逻归来借住玉麦,卓嘎和央宗总是把自己家腾出来给官兵住。雨季,怕一身雨水泥水的官兵受冻着凉,姐妹俩就把自家柴禾拿出来,给官兵烤火取暖,并送上热腾腾的酥油茶。

西藏军区边防某部二营营长余刚至今念念不忘,2001年初冬,他和战友奉命到玉麦执行任务,卓嘎、央宗姐妹俩带着乡亲,定期给执勤官兵送土豆、牛肉等食物。其实,当时已大雪封山,乡亲们自己的物资也十分有限,而且执勤点距乡里有十多里地,积雪又厚,来回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。可无论官兵如何推辞,隔几天,部队宿营点上总会出现姐妹俩笑容可掬的脸。

国旗下,新一代

“有国才能有家,没有国境的安宁,就没有万家的平安。”玉麦乡书记达娃深有感触地说:“习主席的这些话字字烙在我们的心坎上,玉麦之所以发展这么快这么好,与卓嘎、央宗姐妹一家人世代扛着国旗放牧守边密不可分。”达娃书记自豪地介绍,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,如今乡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牧民人人都是义务巡边员,放牧、巡边、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。这两年,达娃他们先后6次翻越平均海拔4700米的大小山口13个,徒步走进无人区,用双脚丈量了实际边境线,绘制了“玉麦乡边境无人区里程图”。

入冬前最后一次巡山。

这天晨风破晓,卓嘎和央宗就忙着给家中的男子汉做早点,帮他们检查物资。乡里陆续升起炊烟,各家各户烧火做饭,做好了出征准备。

桑杰曲巴传下来的巡逻背囊,前些年交到了大女婿巴桑手里,如今背到了索朗顿珠肩上。索朗顿珠是央宗的儿子,也是玉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。

大学毕业前,索朗顿珠曾在四川找到一份滑雪教练的工作,收入可观。没想到阿妈打来电话:“你忘记波啦(外公)的话了吗?‘鸟老了,要归巢;人老了,要回家’,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,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!”于是,索朗顿珠回乡了,还加入了“玉麦民兵班”,穿上迷彩服,继续行走在祖辈用铁脚板丈量的边防线上。

索朗顿珠告诉记者:“玉麦紧邻著名的扎日神山,山美、水美、林美。我不仅要放好牧守好边,还要让更多人到玉麦来看看,给他们讲讲波啦(外公)的故事,讲讲阿妈的故事。要努力将玉麦建成‘世外桃源’,吸引更多游客和定居者,繁荣边关稳固边防!”

旭日东升,在习主席回信的巨幅宣传栏下,索朗顿珠与达娃书记告别卓嘎和央宗,迅速融入驻军巡逻分队。

回到家中,即将赴京参加活动的央宗打开柜子,指着里面厚厚一叠崭新的国旗叮嘱老伴。10月28日,是习主席回信一周年,47户外乡居民将迁入玉麦落户,到那时,玉麦将从现在的9户32人增长到56户197人。姐妹俩提前准备了56面国旗,准备作为乡亲们乔迁新居的礼物。央宗说:“我们‘老玉麦人’要让他们一来就懂得这个道理: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!”


上一篇:小姑娘敬三分钟“最美军礼”,温暖了一座城

下一篇:从沂蒙山区小村庄的改革变化中,读懂军人本色

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8046128号-2
联系电话:010-87156859 地址:国家新媒体大厦B1-O3O演播室